这样一个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,并非天然形成。1959年,新安江水电站拦坝蓄水,一座人工湖在淳安境内出现。湖面看上去像树枝分叉,星罗棋布地散落着1078个岛屿,因此得名“千岛湖”。
千岛湖以湖湾幽深、水质清澈而著称,不仅成为农夫山泉的第一个水源地,也是千岛湖啤酒的酿造水源。
7月10日,云酒头条前往千岛湖啤酒厂时,出租车司机宋师傅自豪地介绍,“千岛湖有两个好企业,一是农夫山泉,一是千岛湖啤酒。都是从这湖水而来”。
两家企业都将水资源开发到极致。钟睒睒凭借一瓶天然饮用水登顶中国首富,比他早11年在此扎根的郑晓峰专注酿啤酒,探索充满快乐的啤酒文化。
它规模不大但名气不小——作为浙江唯一未被并购的啤酒企业,既躲过了被大鱼吃掉的命运,又通过与国际大品牌合资,在学习与借力中走出了一条“小而美”的特色之路。
作为从啤酒大潮幸存下来的“孤勇者”,千岛湖啤酒跻身国内啤酒前十,依靠的不仅是运气,更善于找破局点。
正如千岛湖啤酒董事长郑晓峰总结的那样:“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,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,最重要的是寻找到那扇窗。”
40年前,千岛湖还不是5A级旅游景区。那时候只是淳安县的一个湖泊,距离县城100多公里。由于交通极为不便,每年来此的游客不足千人。
在那个不兴旅游的年代,全国正掀起建造啤酒厂热。尤其是1985年国家“啤酒专项工程”上马后,短短几年啤酒厂达到800多家,几乎“一城一啤”。
1984年,为安置库区移民的吃饭就业问题,淳安县政府用国家移民补助资金,在千岛湖的源头建了一座啤酒厂。这一年,没拿到编制的数学老师郑晓峰,考进了千岛湖啤酒厂。10个人从400名求聘者脱颖而出,成为厂里的第一批员工。
这座新啤酒厂当时不起眼,不仅生产设备没竞争力,设计规模也仅有5000吨。当年千岛湖镇没修公路,物流的不方便让啤酒销售围绕在生产基地周边。一项统计显示,当年浙江有140家啤酒厂,千岛湖排在120多位。
1998年,国家提出“抓大放小”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性政策。淳安县便将这家连亏多年的啤酒厂,列入了第一批股份合作制改造企业。
改制之际,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:由于原厂长不接受政府提出的50万转制费离开,副厂长郑晓峰被推为董事长,厂子实现了43名主要骨干的员工持股。
掌舵人郑晓峰时年仅33岁,一上任就要扛起两副沉甸甸的担子:一是个人承担了10万元转制费用,是从银行贷的款。二是要啃动啤酒厂长年亏损的“硬骨头”,为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找到一条生路。
郑晓峰分析,千岛湖啤酒厂身处浙西大山,天然拥有“交通不便”的劣势,一下框定了产品营销售卖半径与市场范围。要想消化掉高昂的运输成本,产品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利润空间——“活下去没有别的路,只能做档次高的啤酒”。
千岛湖做高端啤酒,也有一大优势。这里是国内水质最好的大型湖库之一,水质为地表水I类标准,优良的水质和环境适合酿造高品质啤酒。
为让酒厂酿出一瓶好啤酒,郑晓峰奔赴上海力邀啤酒泰斗徐斌担任技术指导,成功研发出了低度淡爽型啤酒,以独特的口感重塑品牌辨识度。
与此同时,啤酒厂还斥资引进了一台进口贴标机,实现了包装设计的迭代升级,产品视觉更具质感。这些举措推动千岛湖啤酒逐渐站稳了高端线。
世纪之交,高端啤酒份额被进口品牌牢牢把控,国产啤酒挤在低端厮杀,千岛湖啤酒作为少数敢以高端产品主动出击的国产品牌,不仅借此冲破大山的地域局限,更赶在产业升级浪潮到来,提前筑牢了高端竞争力。
这一战略转型的成功,也给千岛湖啤酒带来了启示:作为一个身在大山里的啤酒品牌,一定要跳出同质化泥潭,通过开辟差异化赛道谋生存、求发展。
后来,千岛湖依托差异化的高端产品,叩开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。形成了浙西大本营市场和杭州、苏州、上海等核心城市双层级构建,在2003年顺利实现盈利。
为突破原工厂“交通不便”的发展瓶颈,千岛湖啤酒还于2004年在坪山工业园区敲定易地扩建啤酒生产线万千升。这一战略性布局,筑起了长期发展的产能根基,标志着千岛湖啤酒走出深山,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天地。
1992年,我国啤酒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,实现了产业规模标志性跨越。10年后,产量更飙升至2386.33万吨,登顶全球头号啤酒生产国。
随着啤酒“蛋糕”持续做大,市场体量吸引来了资本巨头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啤酒产业演变为“巨头的游戏”。内外资企业在全国攻城略地,“跑马圈地”式的并购整合,大幅度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,行业格局迎来重塑。
最终,华润雪花、青岛啤酒、百威英博、燕京啤酒、嘉士伯前五大啤酒厂商(CR5)凭借生产规模和渠道掌控力,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占有率。巨头挤压下,地方品牌生存空间大幅压缩,一个个熟悉的啤酒品牌相继消失,只留下幸存者。
浙江曾是排名全国第二的啤酒生产大省,高峰时期分布了140家啤酒厂家,呈现百花齐放之势。然而,巨头开启并购之后,这一些品牌几近绝迹。
国际品牌百威英博率先锁定浙江,一连收编温州双鹿在内的浙南8家啤酒厂,崛起的华润雪花也不遑多让,连续吞下银燕、洛克、钱江三大本土品牌,2010年更将西湖啤酒纳入麾下。青岛啤酒、燕京啤酒、重庆啤酒亦各有斩获。
短短10年间,浙江啤酒被彻底改写了。环顾全省版图,规模以上的啤酒企业,仅剩千岛湖啤酒这一棵“独苗”。
回望这场变局,郑晓峰坦言,就像“蚂蚁遇到了大象”,硬碰硬是不可能的。他的策略是退守核心市场,筑牢品牌与客户的联结,“把渠道控制在自己手里,别人再想来抢就难了”。
那些年,面对众多啤酒巨头收购千岛湖啤酒的意向,郑晓峰皆不假思索地拒绝。挺住巨头并购的压力后,千岛湖也在积极寻求与外资的合作。
最终,日本麒麟啤酒找上门来,双方拉锯谈判一年多,形成了一份“不可思议”的合作条件:入股不控股,由千岛湖啤酒代工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麒麟产品,同时保留自有品牌。
2006年12月,千岛湖啤酒与麒麟麦酒株式会社达成合资合作。采用股份转让和单向增资的方式参股千岛湖啤酒,持股票比例为25%。这一合作模式创下浙江啤酒行业外资合作由中方控股的先例,被经济界赞为“浙江模式”。
郑晓峰的这份坚持,让浙江啤酒保留了唯一的“浙商酿造”火种。与麒麟合作后,手握充沛资金的千岛湖啤酒尽显“克制”。它没有开启大规模的产能扩张,反而沉下心来专注生产设备升级与管理体系精细化。
正是这个深耕内核的选择,才让千岛湖啤酒酿造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。2022年,千岛湖啤酒还成为了杭州亚运会的官方指定啤酒,收获一片好评。
如今,规模与销量已无法与啤酒巨头相提并论,但千岛湖啤酒能做到跻身全国第十。国内市场以江浙沪为中心,辐射豫冀赣皖闽湘等省份。依托处在国际先进行列的酿造技术,千岛湖啤酒叩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,产品出口新加坡、韩国、法国、意大利和美国等海外41个国家和地区。
郑晓峰今年60岁,做千岛湖啤酒董事长已经27年。不过,他最怀念的职业是“当老师”。他曾专门回了一趟原学校看望同事。当社会上有学生认出并喊他“郑老师”,他会心头一暖。这段教师生涯给他积累下了“爱读书、肯钻研、懂共情”特质,也成为企业管理的独特底色。
开发千岛湖啤酒小镇的灵感,就是在课堂上学习获得。在中欧商学院学习时,教授讲了一个“飞鱼故事”。
美国西雅图派克市场,是第一家星巴克的诞生地,更是举世闻名的“飞鱼市场”。在海鲜市场上,鱼贩不仅会与顾客插科打诨,还会把摊位上的鱼玩出很多的花样。最有名的要数“飞鱼秀”,当顾客挑好鱼,这条鱼便会“嗖”的一下扔到另一个摊位上称重,然后被高声喊出重量。
阳光之下,一条大鱼在空中划过美丽的弧线,这就是“会飞的大鱼”。明明是脏乱的海鲜市场,却因卖鱼人将鱼卖出了“快乐”,又将它传递给了每一个顾客,慢慢成了一个景点。
郑晓峰听完这一个故事,瞬间就被那个场景吸引了:“卖鱼的人都能快乐起来,卖啤酒的就更应该快乐啊!”
他回头琢磨这些年走过的路:千岛湖啤酒确实成长了,但整个做事过程并不开心,还可以用“苦逼”来形容。他希望自此能进入一个快乐卖酒的阶段,“更何况,啤酒本来就是一种快乐的文化”。
自此开始,郑晓峰慢慢往企业骨子里注入“快乐”基因,让快乐文化赋能企业未来的发展。千岛湖啤酒的使命变成了“酿造快乐生活”,致力于酿造高端产品,做“啤酒里的依云”,最重要的是让员工快快乐乐去卖酒。
循着“飞鱼市场”的启发,郑晓峰又勾勒“啤酒小镇”的模样。这应该是一个啤酒花园的样子,像欧洲很多小镇:明媚的阳光下,带着丝丝的凉风,打造一种大家都爱的悠闲生活。
2013年12月,首个以啤酒文化为主题的啤酒小镇开土动工。千岛湖啤酒斥资10亿元建造世界首个以啤酒和音乐为纽带、以快乐文化为主题的啤酒音乐特色小镇。
今天,这个小镇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前来观光,一踏入这里,就能被一种莫名的快乐包裹,甚至有一种惊喜的感觉。啤酒、音乐、狂欢交织而成的体验场,尽显“啤酒+快乐”的一面。更重要的是,千岛湖啤酒融合二、三产业,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转身成啤酒产品与文化的服务者。
2019年,啤酒小镇建成沉浸式啤酒文化体验场馆——啤酒博物院,成为广大精酿爱好者的打卡地。后来,温泉、养生馆、赛车场等业态相继落地,共同构成了承载啤酒快乐文化的多元载体。
借千岛湖旅游升温东风,千岛湖啤酒还把啤酒文化与本地旅游资源结合,走“啤酒+文化”新路径:啤酒小镇、假日酒店、旅行社,以及原创音乐大赛、千岛湖啤酒节,组成的综合产业矩阵,让这里成了年轻人的快乐据点,为广大游客打造一场嘉年华。
能看出来的是,千岛湖啤酒一步步构建“啤酒+”生态圈,从产品制造延伸到文化体验、旅游消费的全链条。串连这一切的内核,是郑晓峰挂在嘴边的那个词——快乐。
或许有人会感觉自己没喝过千岛湖啤酒,但这并不妨碍与千岛湖生产的啤酒“接触”。市场一些为人熟知的精酿品牌,都是由千岛湖啤酒代工生产的。
目前,千岛湖啤酒已实现300多款啤酒、果酒及饮料的定制,为全球单体工厂生产啤酒品种最多的企业。
千岛湖啤酒做定制,源于一次对市场需求的捕捉。早年在吴江开拓市场时,不少女性客户就反馈希望啤酒酒精度更低、不易醉,公司顺应这一需求,率先推出低度淡爽型啤酒。上市后,在吴江地区创下60万箱的销量记录。
尝到甜头后,千岛湖啤酒跨界与酒店、餐饮企业、啤酒厂商、商超合作,提供个性化定制酒品服务,开发出了一系列个性化产品,踏上了特色啤酒定制赛道。
郑晓峰认为,“未来的啤酒会往‘有味道’的方向走,必然是个性化的。就像服饰从千篇一律到各有千秋,啤酒也需要多层次、多元化的口感,适配不同消费者的味蕾。”
在个性化产品上,千岛湖啤酒持续推动战略升级。2017年,千岛湖啤酒首提“特色啤酒定制平台”构想,再为企业找到差异化竞争新路径。如今贴牌定制业务作为公司的“第二曲线”,是增长最快的板块,年增长率接近100%。
精酿啤酒热潮之前,千岛湖啤酒又提出打造“世界特色精酿啤酒智造商”构想。依托千岛湖优质水资源,搭建精酿啤酒创客空间,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体系,打造精酿啤酒“千岛湖原产地”。
2018年千岛湖精酿原浆啤酒上市,至今仍是浙江餐饮店的热门之选。千岛湖啤酒副总经理鲁栋梁表示,“精酿业务已占到公司业务的60%以上。”
此外,千岛湖啤酒还在杭州及周边区域开启一项新尝试:鲜活啤酒。这款产品的核心卖点是“按时间定价”——当天生产的价格最高,三天内次之,超过一定天数则停止销售。
持续不断的创新落地,是掌舵人的洞见。郑晓峰认为,企业的发展的策略始于“找到那扇窗”:分析自身资源优势,寻找差异化路径与竞争点,进而创造超强竞争力。
聚焦差异化发展的千岛湖啤酒,毅然拒绝啤酒之外的多元化扩张。郑晓峰表示,“千岛湖是我的福地,也是我的根,我不会离开。或许是性格使然,我本就没多大野心。人的一生,若能用心做好一件事,并乐在其中,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,不是吗?”